(台灣觀點Nr. 1, 01/1997新聞評論)
中台禪寺剃度事件在台灣社會引起了不小的風波,新聞媒體因為其本身的特性把焦點集中在事件的發生與經過,家長們的激烈反應,寺方的處理態度,乃至關於個別的家庭事後衝突與協調的詳細追蹤報導,充分的滿足大家看熱鬧的心理。各界的反應因其個別的角色與立場而有所不同,一些主流佛教團體或是重新解釋出家的意義,或是發表劃清界線的聲明;內政部主管單位表示將研議制定宗教法,想藉此機會將出家納入政府管理的範圍;文化評論者借助一些抽象的概念架構,想將此一現象套入解釋相互印證;社會運動者則呼籲佛教界應重視其社會責任,走出山林參與社會改革的行列。
此事件的確凸顯了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首先,就佛教本身而言,例如出家的意義為何?如果出家是為了修行求解脫出煩惱的家,那麼在形式上一定要剃度當出家人嗎?當然這涉及了佛教教理進一步的討論,大小乘佛教的爭議,乃至傳統佛教與新興佛教團體﹝例如現代禪﹞的爭論,在此無法做進一步的說明。可是如果以台灣佛教界的情形做觀察,至少在經驗上可以說,出家不一定能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如果台灣佛教界的情形是這樣,那麼就可以問,如果出家是為了修行,為什麼出家不一定能修行?可是如果出家不一定能修行,為何該事件中這些年輕的大學生與研究生會集體出家?此外,近十年來佛教在台灣的流行也是有目共睹的現象,不但造就了一些著名的佛教團體,成就了不少宗教事業,也造就了許多名星出家人。但是在凡此種種繁榮的現象下,值得深究的是,有多少人真的得到佛教的好處?有多少人因為信了佛教而過得越來越自在,越來越沒有煩惱?還是佛教竟成為一種企業?布施捐款只是另外一種投資?另一方面,對宗教師亦即出家人而言,擁有這麼充裕的道糧之後,有無更加擔負起修行領眾的責任以回饋十方的布施呢?抑或是只醉心於充實硬體,不斷的擴充寺院的建築,不斷的增加出家的人口,不斷的發展宗教事業?中台禪寺剃度風波的發生,其實或多或少亦肯定了上述令人擔心的疑問。
年輕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之所以會出家,當然有其個別的原因以及共同的原因,是否要出家,決定過怎樣的生活方式,亦屬於每個人的基本人權。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此事件中,許多子女只顧自己想出家的願望,不但事前沒好好溝通,事後也未告知盡之責;許多父母除了毫不尊重其子女的選擇之外,竟然還發生侵犯其行動自由,強押其回家的舉動;此外理應慈悲為懷圓融處事的出家人,也十足的本位主義,只顧著保護其弟子,卻沒有想到如何妥善處理,照顧另一部份的眾生,徒使後果更加嚴重。這些現象其實也反應出,九零年代的台灣社會,不但缺乏一套符合現況的生活倫理,自由與民主的精神也沒能落實,表現出來的是,大家各持己見,不但群己的界限不清楚,父母子女的親情也徒具形式。此外,以大乘佛教自許的台灣佛教,在此事件中是否也能夠反省到觀念與現實的差距,體會到「佛在世間覺」的深意與困難呢?如果不能體會這層道理,出家其實也只是搬家換個住所與眷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