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hmann的社會系統理論(上)—摘譯與整理

 什麼是Luhmann的社會系統理論?

還是用Luhmann自己的嘴巴說吧!不過當然是經過我打字的手了。接下來我
打算先從一篇Luhmann的小文章開始,一九八八年他在「水星雜誌」(稍微
介紹一下,這是一本德國知識菁英寫給社會大眾看的文化月刊,Habermas
發跡前也常在上面寫作)上發表了一篇短文,介紹系統理論的(較)新發
展(N. Luhmann, Neuere Entwicklungen in der Systemtheorie, in:
Merkur 42, S. 292-300)。此時他的大部分理論架構已經接近完成,距離
巨著「社會系統」一書的出版已經四年了,可以說這是一篇他自己為自己
的理論所寫的簡介,距今雖然已經十年了,不過仍具可看性。

以下主要摘譯與整理自該篇文章:

1.系統論聞世三十年(現在四十年了)來的發展,已經使得這個概念的輪
廓模糊了,由於生物一般系統論、Parsons一般行動系統論、操控學、計畫
理論等理論的多層次快速發展,已經很難用一個共同的名稱來指稱這些學
科。值得一提的是,相對於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社會學在五零年代與六
零年代初期的百花齊放後,卻給人家停滯不前的印象,不是一直抱著大師
的大腿不放,就是生產沒什麼理論意義的資料。

系統論是從一個區別(Unterscheidung)出發,這個區別就是「系統與環境
的區別」,它使用這個獨特的差異(Differenz)來掌握世界,換言之,在系
統論中所有出現在面前的都被掌握了,只是此時必須給定何為系統何為環
境。系統論是一個同時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理論程式,一方面作為
世界理論(Welttheorie)掌握所有出現的現象,另一方面卻又使用一個特定
的區分—特定的系統指涉,因為相對於特定的系統才有特定的環境。更抽
象的說,系統論是差異理論,其基礎是系統與環境的差異,無可掌握的世
界整體就解離在這個差異中。當然人們也可以從其他的區別出發,從善/惡
或是男/女的區別出發,然而這麼作的同時,人們就建構不同的對象、談論
不同的事實、觀察不同的現象了。問題是藉由哪一種區分可以達到較高的複
雜性?

2.總體而言,以系統與環境的差異為對象的研究,比只以客體-系統作為
對象的研究,來的有收穫。這可以在一些例子上說明。

第一個例子Heinz von Foerster常舉的是「一般機械」 (Trivialmaschinen)
與「自我指涉機械」 (selbstreferentielle Maschinen)的區別,此處
「機械」代表的是一種轉換功能,不一定是真正的機器,也可以是大腦或
是數學運算。「一般機械」以相同的方式將輸入轉換為輸出,通常在沒有
發生錯誤的情況,相同的輸入會產生相同的輸出。「自我指涉機械」的輸
出則取決於它當時的狀態,即使是相同輸入,根據不同的內部狀態會產生
不同的輸出,可以說「自我指涉機械」是歷史機械,具有偶然的創造性。

這種區別明顯的跟系統與環境的連結方式有關,可以用Francisco Varela
建議的區分作更清楚的表達:「透過輸入/輸出的連結」 (Kopplung durch
Input/Output)與「透過其內部操作封閉性或循環性的連結」 (Kopplung
durch Geschlossenheit oder Zirkularitat),前者很容易理解,可是後
者,或更進一步來說:「透過隔開內部操作的連結」就容易引起疑問了,
這樣的表達形式或許並不成熟,卻是理論創新的重點。

第二個例子:在腦研究的領域裡早就得知,腦與其環境幾乎沒有接觸,它
使用一種以電流為基礎的語言,在環境中並不存在這種語言的對等物,換
言之,腦的編碼與其環境無關。令人訝異的是,哲學的認識論對此並不注
意,當然於此涉及的是經驗知識而非經驗知識的先驗條件,當代的認識論
(應)使用「系統/環境的區別」來取代「經驗/先驗的區分」,回頭看
來,知識論的先驗主義雖然在當時是逃脫窘境的出路,然而在較新的理論
與經驗知識的灼照之下,已經是多餘的了。

其後果自然是有夠令人眩目的:所有能進行認識的系統作為實在的系統在
實在的世界裡操作(運作),這對生物體、對意識、對人類社會的溝通而
言都適用。然而其認識性操作、其觀察、其知覺卻建立在與現實解除連結
的基礎上,換言之,我們能夠認識外在世界,僅僅是因為通往外在世界的
通道堵塞了;認識並不是在系統內複製環境,而是(系統)本身的建構,
建立(系統)本身的複雜性,這種建構並不是由環境設計的,也不由其決
定,環境的作用在於擾亂(irritieren)。可以很弔詭的說,認知系統作為
具有環境開放性的系統能夠運作,是因為(weil)而且僅當(soweit)這樣的
系統自我指涉的也就是封閉的運作著。

3.第三個例子是「自我再製」概念的提出,其作者是智利的神經生理學
Maturana,這個概念指涉的是自我再生產的循環性。其實在六零年代就
已經在討論「自我組織」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僅涉及系統自己建立自
己的結構,「自我再製」概念則將結構自我再生產的想法轉移到系統元
素的層面,簡單說,自我再製系統就是能夠自己生產所有維持其操作所
需單元的系統。應該說明的是,自我再製系統當然是在一個世界裡操作
,沒有這個世界它就不可能存在,而且所有它的操作都預設了在任何時
刻裡與這個世界的「結構性連結」(strukturelle Kopplung),此外這
種連結與系統本身的操作並不處在同一個層面。

可以說,生命系統的生命並不由其環境輸入,更具革命性的論點是,即
使是資訊處理系統,只要它是自我再製系統,其資訊也是系統內部的建
構而非來自其環境。這樣的理論其實就是「自我指涉封閉系統」的理論
,它與「建構主義」知識論的關係也很密切。

第四個例子是George Spencer Brown的邏輯,這種邏輯算不算是邏輯並
非毫無疑義,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它具有演算形式(Form eines Kalkuls)
,它處理的並非具有真假值的句子,而是進行區分(Unterscheidung)與
標示(Bezeichnung)的「操作」,這種邏輯裡時間扮演重要角色。它的
出發點是,為了標示必須進行區分,而且任何區分都可以,然而這麼作
時卻產生弔詭(Paradox),因為一開始所使用的區分必須自我區分卻又
不能自我區分,否則無法開始或是不成其為形式。所以這種邏輯也可以
說是為了進行處理弔詭的演算,或是視為建立一個複雜秩序的程序,在
其中讓作為起始的隱形的弔詭可以顯現,這個弔詭將會以「重複輸入」
(Re-entry)的方式顯現,亦即將起始的區分重複輸入於透過它所區分
者。這個區分會出現兩次,首先是作為使標示成為可能的形式(Form),
其次是作為形式中的形式,它既是同一個又是不同一個區分!

--
Nehmt mich bitte nicht zu ernst
oder versteht mich bitte nicht zu schnell.
- Niklas Luhmann